篇1: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水平与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备尤为重要的影响力。
孩子一岁左右时,就能进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让孩子从小掌握独立自主,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你要知道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所常见拥有的各种能力。
了解在哪个年龄,孩子应该会干什么事情了,那样就能放下让孩子我们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靠其他人。
还要知道孩子的"特别性"。了解孩子有什么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对这类特别之处,要相应地采取特别的教育。如有些能力是孩子的强项,那样可以用更高的规范来需要他;若孩子生性敏锐、胆小,那样应该多鼓励他大胆尝试。
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进步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考虑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与孩子打造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感觉到爱。由于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见困境时必然会得到帮助,他才大概放胆地去探索外面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父母应该伴随在身边,给予鼓励。
按部就班,不随意批评。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切不可急功近利,对孩子的进步作出过高的、不适当的需要。也不可以由于孩子一时没达到你的需要,就横加斥责。把握培养独立自主性的重点期---孩子两岁时。两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啥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其他人的帮忙。这是孩子心理进步的第一个"执拗期"。父母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首要条件下,放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当令地提供给他适合的帮忙、指导和赞美,让孩子享遭到成功的快乐。
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假如你一个人就是一个处处依靠别人,对啥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可以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一个人独立自主做起吧!
篇2: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独立能力非常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察看,后发现20%的人没获得什么收获,与其中收获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商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收获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好的个性品质。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曾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拓展了一项有关婴幼儿独立性的调查。调查选择了4464名3~7岁婴幼儿的爸爸妈妈,内容包含家庭教育情况、爸爸妈妈教育观念与行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评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婴幼儿个性进步近况、家庭教育基础及环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3~6岁,四大城市孩子自己穿衣的比率由25%增长到45%,而不愿自己穿衣的比率,从3岁的21%降低到6岁的11%。从数据来看,能自己穿衣的孩子随年龄的长大而明显增加。但事实上,婴幼儿在两岁就开始有自己穿衣的愿望和能力,到3岁就能独立穿衣了。从调查结果看,到了6岁,仍有相当比率的婴幼儿不自己穿衣,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利婴幼儿成长。
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显示婴幼儿独立性的指标,没随婴幼儿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孩子做事的时候,3~6岁的孩子,有20%左右,即便自己可以干,也期望得到大人的帮忙;不期望得到大人帮助的,仅占全体孩子的8%,并且伴随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略有降低;当遇见困境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需要其他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除此之外,20%左右孩子3岁的时候常常哭,到了6岁依旧这样。
因此,专家们常见觉得,家庭教育中爸爸妈妈对孩子包办太多,培养婴幼儿独立性的意识紧急不足,婴幼儿在这类方面无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的将来进步极为不利。
独立能力培养的重点
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婴幼儿独立活动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或遭到成人支持时,婴幼儿就表现出得意、开心,出现“自尊”、“自豪”等刚开始的自我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然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大家需要十分珍惜婴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进步。
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可能不需要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如此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遭到爸爸妈妈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觉得这是孩子遭到应有尊重的好反应。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爸爸妈妈很看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倡导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爸爸妈妈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防止简单的命令,预防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婴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婴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可能游戏化,如此他们就会以很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假如能常常地坚持练习,他们就会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喜欢劳动,害怕艰苦,如何可以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慢速分解动作
爸爸妈妈可以参考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譬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了解如何拿勺,如何往嘴里放,爸爸妈妈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
语言指导必不可少
尽管婴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非常高,但假如了解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合的语言解说,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解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独立能力培养的要素
1、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父母应有耐心。比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父母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办法,耐心察看,还要准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父母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浪费时间间,但要了解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2、要遵循由简到繁、按部就班的原则。比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使用游戏的口吻:“今天母亲和小明比赛,看看哪个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解说洗脸、洗手的顺序。
4、需要一致,持之以恒。
婴幼儿园需要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父母不要替孩子做,或者爸爸妈妈需要孩子做的,奶奶却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父母协调一致,一同需要,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5、对孩子晓之以理。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天天除去上班以外,回到家还要做不少事情,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此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篇3: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不要让“答案”剥夺了孩子的考虑
很多父母在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时,一发现错误就迫不及待地指出并提供正确答案。这种做法看上去在帮助孩子,实则可能剥夺了他们宝贵的考虑和学习机会。长期依靠父母的答案,孩子或许会培养不主动检查和考虑作业的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凯莉的智慧: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
凯莉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她发现孩子的作业被老师打叉并需要重做时,没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检查和更正。如此的做法不只让孩子掌握了怎么样检查作业,更要紧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考虑的习惯。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不只改正了错误,更要紧的是打造起了学习的自信心。
寒冷夜晚的“错误”解决过程
凯莉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典型场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她没由于孩子的错误而责备他,而是耐心地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这个过程虽然艰苦,但对于孩子的成长却是极其宝贵的。通过这个过程,孩子掌握了怎么样面对错误,怎么样独立解决问题,这对于他们的将来进步是极其要紧的。
家庭作业的真的目的:培养技能和独立性
家庭作业不止是孩子的学习任务,更是培养他们各种技能和独立性的要紧环节。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并不止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成就,更是为了让他们在采集信息、概括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得到训练。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饰演的是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的实行者。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指导他们拟定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而不是代替他们做完作业。
编者按:家庭作业与自尊心、独立性的培养
家庭作业是培养孩子自尊心和独立性的要紧机会。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培养独立做完作业的好习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期,但只须父母坚持正确的教育办法,孩子最后会从中受益,成长为独立、自信的学习者。
篇4: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作业检查的误区与正确办法
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发下来了,辉辉的成绩让王老师感到意料之外。平常作业一直完成得又快又好的辉辉,这次考试中却有很多不该犯的错误。王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耐心地帮他剖析每一道错题。辉辉自己也感到非常懊恼,他告诉王老师:“我也检查了,但就是没发现错误。
平常都是父母帮我检查,他们说只须我学习好就好,这类小事不需要我操心。可是目前,我连如何自己检查作业都不了解。”
这个场景反映了很多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容易陷入的误区。爸爸妈妈们总是过于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状况,甚至直接帮孩子检查作业,这种做法看上去是为了帮助孩子提升成绩,但事实上或许会事与愿违。以下是一些正确的做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设定适当的作业时间
在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之前,爸爸妈妈应该先知道孩子的作业内容和作业量,估算出孩子做完作业所需的时间,并与孩子商定一个需要做完作业的截止时间。如此做可以帮助孩子掌握自我管理时间,培养责任感。
鼓励孩子自我检查
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而不是代劳。在孩子开始做作业之前,可以教他们一些检查的办法,譬如对照作业需要、重新计算答案等。同时,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意识到,只有通过我们的细心和认真,才能防止错误。
培养孩子的深思能力
当孩子出现错误时,爸爸妈妈不应该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可以问孩子:“你感觉哪儿可能出错了?为何会如此?”通过如此的对话,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错误是什么原因,从而防止重复犯了错误。
提供适合的帮忙
当然,爸爸妈妈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提供适合的帮忙是必要的。但,这种帮助应该是引导性的,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一块讨论问题,启发他们的考虑,但最后解决问题的应该是孩子自己。
打造正确的学习习惯
爸爸妈妈应该教育孩子,学习不止是做完作业和获得好成绩,更要紧的是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和独立考虑的能力。让孩子了解,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他们不断地努力和自我提高。